醫院建筑消防設計主要內容
1.1
總圖消防設計
醫院建筑設計需遵循嚴格規定,包括沿街長度、建筑周長、消防間距等,以保障緊急情況下的快速反應和有效救援。總平面設計應合理規劃建筑防火間距、消防車道和登高操作場地,確保消防車輛能迅速到達救援區域。
圖1
圖2
1.2
平面防火分區劃分
醫院建筑消防設計的核心在于防火分區的劃分,這直接決定了建筑的消防安全性能。根據相關規范,不同耐火等級的建筑都有明確的建筑高度或層數限制,以及防火分區的最大允許建筑面積規定,設計時必須嚴格遵守這些規定。同時,考慮到醫院建筑內部科室功能的特殊性,防火分區的設計應綜合考慮建筑布局和科室功能分區,以確保醫院在緊急情況下仍能保持高效運作。
圖3
1.3
疏散距離及疏散寬度復核
在審核平面布局時,需核對房間內任意點至疏散門及疏散門至最近安全出口的直線距離,確保符合安全標準。同時,疏散門、安全出口、走道和樓梯的凈寬也應按規范檢查。。
圖4
1.4
防火分隔設計
綜合醫院建筑在防火設計上,除了常規分區分隔外,還需考慮復雜布局和人員構成。例如,手術室應使用2.0小時防火隔墻和1.0小時樓板與其他區域隔離。
圖5
1.5
防火構造細節梳理
在消防設計中,防火構造是確保安全的關鍵,它決定了醫院建筑的防火分區、分隔和防排煙系統。設計階段需仔細審查防火構造細節,確保符合規范。這些細節包括防火墻、門窗、卷簾、挑檐、建筑內豎井、縫隙構造、疏散設施和建筑材料等。
1.6
消防救援窗口設計
建筑外墻應設消防救援窗口,以便消防員滅火救援。救援窗口的設置應與外部救援場地、內部避難區域及走道交通空間協調,并合理布局于外墻。
圖6
1.7
避難間設計
避難間是建筑內為火災設計的臨時避難場所,提供臨時停留和等待救援的空間。通常位于疏散樓梯間附近,便于緊急疏散。兼作他用時,不得減少避難面積,需配備必要設施。。
圖7
02
綜合醫院建筑部分重難點消防設計要點
2.1
“醫療街”防火分區劃分模式及消防設計要點
在進行大型醫院的設計規劃時,為了優化人流的組織,方便患者就診,同時確保消防疏散的效率,設計師們通常會規劃出一條遠超過常規疏散寬度要求的“醫療街”。這種“醫療街”在醫院的功能布局和交通流線的組織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因此,在進行防火分區的劃分時,必須給予特別的重視和考量。根據“醫療街”與各個科室之間的空間關系,以及防火分區劃分的具體特點,設計師們可以采取以下兩種不同的模式:
獨立分區模式
“醫療街”自身作為一個或多個獨立的防火分區,與其他功能區域分離,增強防火隔離效果;
聯合分區模式
“醫療街”與相鄰科室共同劃分在一個防火分區內,以實現空間使用及疏散效率的平衡。
根據以上兩種模式,主要消防設計要點如下:
2.1.1“醫療街”獨立分區模式消防設計要點
1. 安全出口設置
1. 安全出口設置
(1)“醫療街”作為獨立防火分區時,防火分區面積可達4000平方米,需至少2個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面積不超過1000平方米的分區,可設一個安全出口,通過甲級防火門連接相鄰分區作為第二個疏散出口。
(2)若“醫療街”所在防火分區疏散問題無法獨立解決,需通過甲級防火門連接周邊科室的防火分區作為安全出口。此模式適用于視線通透要求低的科室,如放射科和手術室,不宜用于開放性強的普通門診區域。
2. 疏散樓梯間布局
疏散樓梯間應緊鄰醫療街兩側布置,可與電梯結合形成交通核,與功能模塊空間邏輯相協調。
圖11
3. 防火分隔方式
在“醫療街”防火分區能獨立疏散的情況下,卷簾可用于分隔周邊分區。建議卷簾設置在科室等候區與醫院街之間,以保持候診空間通透;次要交通和功能空間應使用防火墻和甲級防火門分隔,確保卷簾功能。
2.1.2“醫療街”聯合分區模式消防設計要點
當“醫療街”與科室空間位于同一防火區時,消防疏散計算應遵循以下原則:
(1)若“醫療街”與科室空間均能獨立疏散,兩者疏散計算相互獨立,流線不需貫通。
(2)若科室需通過“醫療街”疏散,則“醫療街”應無可燃物和障礙物,疏散距離不超過30米(37.5米)。
(3)若“醫療街”占主導面積,科室功能簡單,可將功能用房視為“醫療街”大空間的附屬房間,疏散距離不超過30米(37.5米)。
(4)若“醫療街”需劃分多個防火分區,各分區應獨立疏散,可采用防火卷簾分隔,卷簾寬度不超過10米或該部位寬度的1/3(最大20米)。
圖12
2.2
潔凈手術部消防設計要點
潔凈手術部包括潔凈手術室、輔助用房,消防設計要點包括:
(1)應單獨設防火分區,最大面積4000平方米;超過2000平方米的區域應以耐火2小時的隔墻分隔,使用常開甲級防火門連接。與其他區域共用分區時,需用耐火2小時的隔墻隔離,并采取防火防煙措施。
圖13
(2)每個防火分區(護理單元)應至少有一個凈面積≥25平方米的避難間。
(3)潔凈手術室部各功能區及科室分界處應設門禁系統,確保疏散走道上的門在火災時能自動開啟,保障疏散路徑暢通。
(4)裝修材料應選用不燃或難燃材料,并符合《建筑內部裝修設計防火規范》GB 50222-2017標準。
2.3
高壓氧艙消防設計要點
(1)建筑應為一、二級耐火等級,室內裝飾材料應為不燃或阻燃材料。
(2)嚴禁搭建易產生火花的設施,如煙囪和高壓電纜。
(3)氧艙應獨立布置,避免與人員密集區域相鄰,地下室應設泄爆設施。
(4)氧艙不應設在地面二層以上。
(5)氧艙房間與其他區域應采用乙級防火門、窗和耐火極限2.00h的防火隔墻,以及耐火極限1.00h的樓板分隔。
03
掌握藏在角落里的問題
1、醫院作為關鍵的公共設施,對供水系統的要求頗為嚴格,必須核查市政供水是否能夠滿足室外消防栓的設計規范。
2、通常使用的醫療氣體包括七種:氧氣、氮氣、氧化亞氮、氬氣、氦氣、二氧化碳以及壓縮空氣。對于室外助燃性氣體儲罐,在確保安全距離的基礎上,應適當考慮消防設施的配置。
3、在獨立建筑之間,一般會設置連廊以便于病患在不同區域間迅速移動,該部分可依照疏散通道的標準進行消防設計。
4、醫院內設有多種儲存空間,例如藥品庫、日用品庫、易燃易爆試劑庫等,針對這些區域,建議依據儲存物品的性質,按照倉庫的消防要求配置自動滅火系統。
5、醫院內部設備及管線分布密集,在規劃橫向管道布局時,需與相關專業部門協商確定位置,以避免潛在的沖突。
1. 防火分隔問題
作為醫院交通組織核心的醫療街,必須具備足夠的寬度和長度以滿足功能需求。鑒于其空間的通透性與封閉性,有效的防火分隔策略顯得尤為關鍵。通常采用特級防火卷簾進行分隔,并確保醫療街兩側建筑間的防火間距滿足規范。
2. 安全疏散設計
醫療街的安全疏散設計至關重要,因為它必須能夠迅速而有效地疏散大量人員。依據規范,防煙樓梯間應直通醫療街首層。同時,醫療街的總長度應限制在300米以內,且盡端應直接通向室外,不得設置商店或科室等可能妨礙安全疏散的建筑。
3. 防煙排煙設計
鑒于醫療街的貫通性和封閉性,其防煙排煙設計至關重要。在火災情況下,頂部封閉的醫療街需通過機械排煙和快速開啟天窗的自然排煙方式來排除煙氣。排煙系統應與火災自動報警系統聯動,確保及時排出有毒有害煙氣。
4. 消防設施設計
醫療街應配備必要的消防設施,包括室內消火栓系統、自動噴水滅火系統、火災自動報警系統等。同時,應急照明和安全疏散指示系統的設置也極為重要,以保障緊急情況下人員的安全疏散。
5. 室內裝修設計
醫療街的室內裝修應選用不燃或難燃材料,并避免使用可燃材料作為裝飾,以確保火災發生時,裝修材料不會加劇火勢或產生有毒氣體。
在綜合醫院醫療街的消防設計審查驗收過程中,這些問題需要得到嚴格關注,以保障醫院建筑的安全性及人員的健康與安全。
綜合醫院在消防設計審查中常見的問題:
1. 總平面消防設計問題
防火間距不足:
相鄰建筑之間的防火間距未達到規范要求,特別是在設有連廊、天橋等連接設施的情況下。
消防車道與疏散場地:
建筑與消防車登高操作場地未按照兩座獨立建筑進行確定,導致消防車道和樓梯間入口的暢通性受到影響。
2. 主樓與裙房消防設計問題
防火分區不明確:
主樓與裙房面積差異顯著,未采用防火墻進行完全分隔,導致整體防火分區處理不當。
疏散設施:
疏散樓梯間布局不合理,未能滿足火災發生時的快速疏散需求。
3. 防火分區與消防疏散設計問題
地下室防火設計:
地下室庫房、設備用房、地下車庫常被劃分在同一防火分區內,這與規范要求不符。
疏散距離不足:
設計過程中往往忽略防火分區之間的疏散距離,導致實際火災發生時難以滿足安全疏散的要求。
4. 其他具體問題
液氧儲罐消防設計:
醫用液氧儲罐的消防設計常見問題包括消防間距取值錯誤,未依據《醫用氣體工程技術規范》進行設計。
避難間設計:
避難間被兼作其他用途,減少了可供避難的凈面積,或者設施不完備。
江蘇蘇州智淼消防安裝工程公司主營:北京消防施工安裝,消防工程設計,消防維修改造,消防設備檢測,消防驗收代辦,消防維修保養,探測器清洗,消防檢測設備,智慧消防物聯網,消防設備銷售安裝及調試為一體的正規化消防企業。消防改造網址:http://gradei.cn/;服務熱線:4006-598-119